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
申 报 表
申报单位 赣榆县塔山镇第二中心小学
项目名称 行知教育课程基地
联系电话 0518—86581828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申报日期 2013年4月27日
一、学校基本情况和特色优势
一、学校基本情况
赣榆县塔山镇第二中心小学,位于风光旖旎的江苏省第二大人工湖塔山湖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子贡山前。学校占地62.5亩,学区内现有35个教学班,1553名学生,119名教职员工,专任教师90人,其中大专学历15人、本科学历56人,小学高级教师52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教师队伍中有市骨干教师4人,市优秀园丁5人,市师德模范2人,县师德模范6人,县优秀班主任15人。
多年来,学校结合山乡实际,以“走行知之路,育创新人才”为办学目标,以“上善若水,自强不息”为校训,以“诲人不倦”为教风,以“学而不厌”为学风,积极打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职工群体,探索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养成教育,为孩子寻找属于自己成长的支点,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行知文化”特色。学校现已有行知生活、经典诵读、跆拳道等特色活动。
现如今,特色之树孕育勃勃生机,特色之花盛开繁茂枝头,丰收硕果香飘满园。
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行知实验学校、江苏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集体、江苏省学陶研陶先进集体、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江苏省陶研课题优秀中心课题组,原国家督学江苏省教委主任周德藩和中国十大师德模范、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南京行知实验小学校长杨瑞清亲临学校调研指导学陶师陶工作,并在考查后分别为学校现场题词“走行知之路,与创新人才”、“并肩走在行知路上,携手创造精彩人生”,先后又被中国记者协会授予中国小记者站、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组织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中心》实验学校、连云港市教育学会优秀团体会员单位、连云港市书香校园、县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先进单位、县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县青年文明号、县巾帼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二、特色优势
(一)改革创新实践,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经验积淀。
学校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根据校本实际,经过反复酝酿和论证,确立了“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于2003年创建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行知村,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开办了小主人广播台、小主人超市、小主人书屋、小主人调解室、交通纪律监理所、爱洁环卫所、小主人求真报社、动手动脑娱乐园、小主人储蓄所、小主人书画院等部门,各部门在顾问教师的指导下,由小村民自主策划,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自主组织实施。旨在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人的生活力、创造力、道德力、体力以及个人爱好特长等方面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潜能,以追求有差异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恰好吻合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具体的实践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1.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发展特色教育。
我们以“生活教育”为主线,以课题为形式将“生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行知村的模拟社区生活交流、低段语文的开放性识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作文、生活情景数学、生活情景英语、游戏性体育活动……让我们感到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教材。
学校的市“十五”规划课题“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创建生活教育特色的农村小学研究”,由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长,这个课题所针对的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三死”学校教育现象而确立的。
2.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所以,课程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砍掉学科内容的繁、难、偏、旧,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学,读身边的语文,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获得合作的乐趣。我们在研究中,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改革课堂教学,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树立开放的意识,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引导广大教师摒弃课堂教学的种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放学生的生活空间、心理空间和思维空间等,引进时代内容,变课堂小天地为天地大课堂,变学生单纯的听为眼、耳、脑、手、口结合,如以故事、演讲、小品、图画、游戏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实验发现式、质疑讨论式、小组辩论式、实践练习式、游戏表演式和体验感悟式等方式,把课堂变成再现丰富生活、创造生活的舞台,将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达到“立足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目的,使得开放课堂、走向生活、培养实践能力成了一个进行中的事实。
3.分层次精心组织校内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就离不开“做”,“做”是学的中心,“做”是教的中心,没有了做,就没有学,就没有教。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就是要把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陶行知早年即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在此理论指导下,学校组织开展了多种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其中有我们每年开展一次的“小主人系列竞赛”、“小主人广播台”的才艺展示、“小主人书屋”的读书演讲比赛、“交通纪律监理所”的安全系着你我他的擂台赛、“动手动脑娱乐园”开展的各类动手动脑类比赛及“小主人书画院”的书画比赛等等。全校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参与比赛或观看。每次组织活动,校园就成了锻炼和展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舞台,喝彩声、乐曲声、加油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一片欢乐的海洋。这一天,成了学生的节日。
4.引导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是大学校、大课堂,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观点。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要求粉碎形式的束缚,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拆除,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正如他所说:“生活与生活磨擦,才能起教育作用。”为了更好地弘扬、实践“生活教育”理论,形成学校特色,学校在深入思考、反复论证研究的基础上,着力寻求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提出了“把社会带进校园,让学校走向社会”的响亮口号,打破学校和社会的壁垒,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感受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学校结合山区生源特点,规范安排学生早晨、中午早到校时间,开放行知村各活动室,在活动室成员组织及顾问老师指导下积极开展动手到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接触社会生活,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发展综合能力,既让山区留守儿童在校安全有保障,又使学生的文化视野得到开放,促进了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有效培养。
陶行知指出:“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生活教育的范围很广,而我们行知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探索与研究取的则是一个“点”,为学生搭建个性教育的平台,对于构筑多彩生活教育课程这只是一个起步、一种探索。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博采众长,努力工作,积极拓展,进一步领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髓。
(二)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助推课程教育的长效发展。
1.良心从教,爱心育人。近年来,学校注重师德建设,并创造性开展了一些细小的,却卓有成效的举措:明确提出了“良心从教”的主题,看起来好像要求很低,其实真正做到了,就做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校鼓励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体验写教师格言,进行征集评选,并制成标牌,挂在办公室,让身边的人影响身边的人;将教师的事迹写成诵读诗文,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诵读比赛,让教师在诵读过程中看到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连云港教育博客中建立行知路上博客群,鼓励教师写教育教学感受或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等等。
塔山二小这个教职工群体,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心手相牵,团结互助,乐于奉献,涌现了大量鲜活感人的事迹,为山乡教育做出了贡献,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称赞,《并肩走在行知路上》师德诗文在全县巡回诵读,2011年10月,学校被教育局授予师德宣讲团会员单位。
2.敢于探索,乐于研究。
态度决定成败,观念导致兴衰。我校教师在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情怀的熏陶下,本着对教育负责,对每个孩子人生成长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施,全面熟悉并掌握学科驾驭技能,深刻汲取学科先进教育理念,在积极实践中大胆探索与研究。学校曹游、韩桂霞、田锦艳、张蔷等6位教师积极参加了连云港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序列化培训,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曹游、张蔷等4位教师在县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一二等奖,曹游老师在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课评比中获二等奖,曹游、韩桂霞、田锦艳、马玉娟等8位教师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县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获一二等奖。
(三)特色地域资源,促进学科课程的教育整合,厚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发展。
我校周边教育资源丰富,有风光旖旎的塔山湖,玲珑秀美的子贡山,国魂长存的抗日山,水鸟纷飞的青口河,规模宏大的养殖场、柳编厂等。学校依托这些生活教育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了爱家乡、爱环境,讲卫生、爱读书、爱学习、爱祖国、爱劳动的实践教育活动。我校马玉娟、田锦艳老师设计的案例《预防甲流,我们在行动》获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案例评选一等奖,曹游、王兵老师设计的案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获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案例评选二等奖,曹游、马玉娟组织的《保护塔山湖,我们在行动》综合实践活动获县活动成果评比二等奖,张起善老师撰写的《村童添灵气,书香溢校园》获县首届学校“创新与特色”教育论坛论文评比二等奖,樊前声老师撰写的《走进生活教育,提升内涵发展》获县首届学校“创新与特色”教育论坛论文评比二等奖。
|
二、项目基础及目标内容
项目基础:
1.师资结构合理,适应课程研究与发展需要,有助于推动课程基地建设与发展。我校教师队伍中现有市骨干教师4人,市优秀园丁5人,市师德模范2人,县师德模范6人,县优秀班主任15人,基本功(专业技能)竞赛市一等奖2人,县一等奖10余人,县二三等奖40余人,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成果奖次4项。
2.行知文化教育氛围浓厚,有效促进课程建设内涵发展。
学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墙壁、板报、宣传橱窗、文化长廊、文化标牌等宣传行知教育思想;开辟了学校行知广场,“华夏一脉”文化墙,落成了陶行知塑像;编写了行知教育校本教材《行知》,并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时间积极实施教学。浓厚的“行知文化氛围,使师生的思想浸润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让行知思想成为学校发展的文化,使行知文化成为了全体师生健康成长的思想,学生在行知文化的影响下积极探索,主动实践,逐步形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优良习惯。
3.多元建构,在教育中学会生活。我们以“生活教育”为主线,以课题为形式将“生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行知村的社区模拟、低段语文的开放性识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作文、生活情景数学、生活情景英语、棋艺竞赛、跆拳道特色体育活动……让我们感到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教材。我校的实验课题《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创建生活教育特色的农村小学研究》在连云港市“十一五”课题规划中立项研究,成果显著。实验课题《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培养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研究》在江苏省“十一五”课题规划中立项研究,并已取得显著成果。
4.构筑活动平台,在生活中开展教育。学校于2003年利用闲置的大约1500平方米的房舍院落,在院内创建了学生实践活动基地——“行知村”。根据“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的原则,“行知村”设立了小主人书屋、小主人超市、小真人报社、交通纪律监理所、爱洁环卫所、小主人广播台等综合实践活动各部门。“行知村”结合学校教育和学生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活动的开发与实践,寓素质教育于活动当中,提高了学生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校园行知村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行知文化, 2006年5月,被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命名为江苏省行知实验学校。行知村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活动平台的搭建,为深入开展学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过程经验。
5.富有特色的校外生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校积极挖掘并开发周边教育资源,依托风光旖旎的塔山湖,玲珑秀美的子贡山,国魂长存的抗日山,水鸟纷飞的青口河,规模宏大的养殖场、柳编厂等这些生活教育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了爱家乡、爱环境,讲卫生、爱读书、爱学习、爱祖国、爱劳动的实践教育活动。我校马玉娟、田锦艳、曹游、王兵等老师组织指导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在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案例评选、优秀成果展评中获一二等奖,张起善、樊前声老师撰写的学校特色发展论文获县首届学校“创新与特色”教育论坛论文评比二等奖,丰富的活动开展及理论探讨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实施提供了理论引导。
目标内容:
继续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养成教育。以行知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创建为依托,让社会与生活进入校园,寓养成教育于学生实践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管理、创新、竞争意识。
1.丰厚行知文化,建设行知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将结合地域特点,多方协调,积极筹建行知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引领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训练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管理意识、竞争意识,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切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成为勤学守纪、文明进取的小主人。
2.开展学科整合拓展研究。
回归生活的教育注重生活世界的整体性特征,而这种整体性特征反映了各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课程改革应该突出整体性特征,在课程设计上开展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加强综合性。通过各类课程的统整,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对学科课程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经验,使教育与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促使教育真正向生活回归。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研究,沟通生活与课本、校本教材与学生的认知联系,以现实生活(学生活动)为基础,以加强受教育者在道德、艺术、生活保健、科学、历史人文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等方面的个性培养,以人文素养整合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
3.开展学生活动生活性研究。
社会是一所学校,社会的内容即学校教育内容,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他主张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有现实成效。
学校将围绕塔山湖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了解塔山湖的发展、调查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依托各种节日,开展小真人活动。学校将根据不同的节日制定不同的教育活动内容。如:三月份,针对“学雷锋、植树节、三八妇女节”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及爱护环境教育;清明节组织学生开展“探寻清明文化,唤醒传统记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烈士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勇敢、爱国的品格;十月份,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祖国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爱国热情等。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要组织“淘宝”活动。要求同学们把自己带来的玩具、文具、书本等物品摆摊“叫卖”,通过活动方案制定、活动的指导、过程实施策略研究等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社会与学校的接轨。
4.立足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陶行知先生1926年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思想,他说:“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而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教师唯恐学生记不住,拼命灌输,学生则完全被动接受,学得并不牢靠。因而课后再花大量时间去做补习工作。此举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探究心理,使其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我们在研究中,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改革课堂教学,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树立开放的意识,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引导广大教师摒弃课堂教学的种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放学生的生活空间、心理空间和思维空间等,引进时代内容,变课堂小天地为天地大课堂,变学生单纯的听为眼、耳、脑、手、口结合,如以故事、演讲、小品、图画、游戏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实验发现式、质疑讨论式、小组辩论式、实践练习式、游戏表演式和体验感悟式等方式,把课堂变成再现丰富生活、创造生活的舞台,将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达到“立足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目的,使得开放课堂、走向生活、培养实践能力成了一个进行中的事实。
透过人本的陶冶、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让塔山镇第二中心小学的孩子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在实际动手中提升自主学习、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形成将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优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
三、项目创意及效能分析
一、项目创意
随着校园的改造,学校将在保持好已现有的行知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将行知文化向社会拓展,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的多元实施。
(一)学校将依托学校行知文化及经典诵读特色,紧密联系地理人文,在学校落成孔子塑像、子贡晒书台,建立孔子文化广场;在行知园开辟浓缩的塔山水库全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利用宣传墙书写陶行知的名言等活动,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充分彰显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主动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
(二)打造校内行知园,抓住当前校园改造的有利契机,尽早谋划,集思广益,在景点的营造及校园的规划上,在行知园内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将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巧妙结合,充分体现“教育即生活”。
(三)积极争取镇村支持,将行知文化向社会拓展,充分利用塔山湖、大型养鸡场、果园、子贡山、抗日山、青口河等附近的人文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设计,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才干,体现“生活即教育”。
(四)坚持“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办学方针,依托地方黑陶制作传统工艺,开展黑陶制作学生社团;围绕塔山湖开展水资源保护、动植物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力求走出一条“面向全体学生、合格加特长”的素质教育办学之路。
(五)为了进一步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体验“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学校将积极筹建“行知文化社会实践基地”。依托塔山湖、抗日山等地,通过开展远足、水资源保护调查、篝火晚会、走进田园等活动,努力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社会实践提供机会,把我校打造成孩子学习、生活的乐园。让“陶行知社会实践基地”沿着陶行知开创的教育思想,积极为全县中小学开放好、服务好、实践好,为全市学陶研陶积累经验。
创“生活教育”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打造精品学校,这是我校在新环境下拟定的发展目标。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 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经验,使教育与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促使教育真正向生活回归。“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的家,我们生命的根。”因此,生活的教育是我们真正的教育,生活化教育特色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根本取向。
近年来,我们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并有针对性地开发出了以“生活教育”为重点内容的《五彩生活》、《行知》、《与经典同行》系列校本教材,并围绕其开展了系列、综合的教育实践活动,有生活调查、行知村生活模拟实践、经典诗文诵读等,旨在注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的亲历探究,激发学生实践创新潜能。在这里,让孩子亲历科学探索的神奇,感受田野收获的快乐,神会先贤先哲的风采,体味自然美景的惬意……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亮丽的诗句,充盈着鲜活的新意。
陶行知说:“人生为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我们塔山镇第二中心小学以系列校本教材为教育切入点,把“生活教育”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不断丰富,不断进步,让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在我校焕发新鲜的生命活力!
二、效能分析
回归生活的教育注重生活世界的整体性特征,而这种整体性特征反映了各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课程改革应该突出整体性特征,在课程设计上开展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加强综合性。通过各类课程的统整,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对学科课程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经验,使教育与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促使教育真正向生活回归。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研究,沟通生活与课本、校本教材与学生的认知联系,以现实生活(学生活动)为基础,以加强受教育者在道德、艺术、生活保健、科学、历史人文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等方面的个性培养,以人文精神整合科学精神,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立足课改,构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所以,课程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砍掉学科内容的繁、难、偏、旧,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学,读身边的语文,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获得合作的乐趣。我们在研究中,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改革课堂教学,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树立开放的意识,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引导广大教师摒弃课堂教学的种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放学生的生活空间、心理空间和思维空间等,引进时代内容,变课堂小天地为天地大课堂,变学生单纯的听为眼、耳、脑、手、口结合,如以故事、演讲、小品、图画、游戏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实验发现式、质疑讨论式、小组辩论式、实践练习式、游戏表演式和体验感悟式等方式,把课堂变成再现丰富生活、创造生活的舞台,将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达到“立足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目的,使得开放课堂、走向生活、培养实践能力成为一个进行中的事实。
(二)注重人本,开辟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通过建设行知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实践、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在实际动手中提升自主学习、探究与创新的能力,逐步形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优良习惯,形成将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优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随着校园的改造,旧的行知村校舍已经不复存在。我校继续依托学校行知文化及经典诵读特色,紧密联系地理人文,建立行知文化广;专辟几口教室,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走进生活的氛围或场景;在专用室前,自行设计创设浓缩的塔山水库景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文化,在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同时,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熏陶和感染。
为了进一步弘扬行知教育思想,坚持“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办学方针,体验“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内《华夏一脉》巨幅浮雕及其它校园文化景观、筹建的行知文化实践基地,将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巧妙结合,最大限度让师生将有形的景观,通过活动的参与,内化为自身无形的修养,让师生将自身内在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在充满内涵的行知文化实践基地活动开展中得以充分的提升和彰显,以进一步丰富师生的人文积淀,发展科学素养,提高学习与生活的综合技能。如依托行知文化实践基地组织野炊郊游,以期在活动中指导学生了解活动组织的基本方法,懂得活动安全要点、关爱生命,学会实践,接受生存挑战、训练生存技能、学会生活,亲近自然、爱护环境。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奋进,珍惜资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道德情操,训练学生独立自主、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学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利用节点、挖掘资源开展“远足踏青,探寻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与社会接壤,与生活牵手,在动手动脑自主实践活动中升华地域资源文化认识,养成科学探究习惯,学会学习……
(三)丰富行知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有效载体。学校根据不同的节日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全面彰显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教学、德育、艺体、养成教育、个性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的开展,推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的建设,同时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各类比赛活动,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校被赣榆县教育局评审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基地,被市教育局教研室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共同体成员,多项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在市县评比中获奖,充分体现课程基地建设在学校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意义。
学校前期在因校园改建而拆除的校园综合实践基地——行知村中,组织开展了多种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其中有我们每年开展一次的“小主人系列竞赛”、“小主人广播台才艺展示”、“小主人书屋读书演讲比赛”、“交通纪律监理所安全系着你我他擂台赛”、“动手动脑娱乐园”开展的各类动手动脑类比赛及“小主人书画院书画比赛”等等。全校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参与比赛或观看。每次组织活动,校园就成了锻炼和展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舞台,喝彩声、乐曲声、加油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一片欢乐的海洋。
学校通过班级文化的营造,读书活动的开展,良好习惯的养成,全人的确立,生命故事的叙述,从而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将校园打造成“图书馆、阅览室、实践场、探究室”,建设成“操作间、展览室、信息资源库”,让校园成为“教师的办公室、学生的习惯养成地和人格成长室”,成为“共同体成员学习、生活、成长的共同的生命栖居室。”从而进一步彰显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品位。
(四)知行合一,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是大学校、大课堂,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观点。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要求粉碎形式的束缚,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拆除,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正如他所说:“生活与生活磨擦,才能起教育作用。”为了更好地弘扬、实践“生活教育”理论,形成学校特色,学校在深入思考、反复论证研究的基础上,着力寻求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提出了“把社会带进校园,让学校走向社会”的响亮口号,打破学校和社会的壁垒,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感受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
“行知文化社会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实践,地方特色陶艺社团的活动组织与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和主动进取意识,,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动手动脑自主实践能力及活动组织能力;前期行知村“小主人超市”、“小主人书屋”等服务部门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还体验了服务岗位的辛苦。每个部门还发挥了各自教育功能。“小主人超市”让学生感受“市场”,体验生活,锻炼了能力,领悟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小主人书屋”让学生获得遨游书海机会,并品尝到导购成功的喜悦。“小主人求真报社”让学生的才艺得到施展,感受到了辛勤劳动换来成果后的骄傲自豪。“小主人储蓄所”让学生了解了储蓄的相关知识,学到了银行储蓄方面的本领,让自己的数学技能得到训练,并提高了节约零花钱的意识。“小主人调解室”的学生强化了法律法规意识,增强了文明守纪的自觉性。他们和“交通纪律监理所”、“爱洁环卫所”的同学一起参与学校管理,锻炼了工作能力,也为创建良好的校风、学风立下了汗马功劳。“小主人书画院”的同学增长了知识,学到了一技之长,“小主人广播台”的同学更是让全校学生惊羡。他们的普通话、主持风格、现场采访能力让学校的宾客刮目相看,“行知村”也因此在县优秀社团评比中备受褒奖。我校学生在近几年中,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屡获佳绩,共获国家级奖4人次,省级奖16人次,市级奖63人次。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积极完善行知文化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建设。学校将在前期建设与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基地项目建设,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创建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调研工作室、活动内容规划工作室、活动过程方案督导室、活动教研指导工作室、艺术成果制展室等活动专用室,聘请学校学科骨干教师为各室负责人,招聘3——6年级优秀学生为各工作室核心成员,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为此项目的总负责,统一规划,全面组织开展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建活动载体,进一步开发活动课程需要的教育资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丰富的素材。
(二)不断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教研建设。科研工作对学校特色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能够给予学校特色建设以科学方法的智力支持和理论引领。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科研在特色建设中的先导和促进作用,加大科研力度,健全科研网络,把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核心和动力,使每一个部分、每一位教师都为学校特色建设尽职尽责。学校将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不断壮大学科研究骨干组织,全面提高学科教研组成员科研能力,精心打造一支充满特色、具有品牌影响的科研队伍,进一步深化学科基地内涵建设。同时,学校将继续开发利用丰富的地域资源,精心规划,创新实施,统一行动,争创学科教研建设品牌化、特色化。积极推动实施省市县重点课题申报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引领学科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学科建设经验化构建。
(三)培养行知式的学生群体
学校特色建设最终表现为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只有谋求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才能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因此,我校将通过学校学科基地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出一大批有个性特长、知识面广、视野开阔、个人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挥与和谐发展的学生群体。
|
四、项目保障、社会支持及时序进度
组织保障:
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切实重视了对该课程管理机制的建设,从而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做支撑。
1.确定目标,强化建设。我们把“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主要目标,一切为了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一切为了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并引导他们把教育理念转化向教育行为,我们成立了由校分管领导、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建设研究小组,对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深入探索,从而对全校综合实践活动从资源的挖掘、内容的选择、专题的确定、计划的制定、方案的编写、方案的实施、实录的撰写、学生的评价、资料的搜集、成果的展示等方面进行指导。
2.成立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和教科室主任任副组长,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建设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集中解决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化。
3.建立相关的保障措施,规范学科基地运作机制。
(1)改革教师考核办法,体现激励先进。在启动和实践阶段,学校根据工作实际适当增加经费投入,保障基地工作的顺利进行。
(2)鼓励教师勤于思考,积极实践,对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教师积极进取,乐于奉献。
(3)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活动的开发与实践,形成浓郁的活动教研氛围。
(4)健全学科社团组织管理,凸显主体性,彰显陶行知生活教育内涵。学校科学制定兴趣特长学生的选拔与培养措施,有目标的组建活动社团(或兴趣小组),创造性地开展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浸润生活教育意义的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深化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丰富内涵。
4.制定活动实施评价策略
根据课程设置,建立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程学习研究,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评价中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标准,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发展。
从其主体看,自评,他评,家长评,教师评,从其方式看,我们采取行动评价和成果性评价激励评价机制。
社会支持:
1.学校将继续接受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的指导。
2.争取市县教育局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
3.加强与镇政府、村驻地的沟通,在学生生活实践活动场地方面获得支持。学校利用约170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建成“行知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开展需要,不断健全基地项目建设,为师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创建平台,提供丰富的资源素材和经验策略指导。
4.争取社会广大爱心人士、企业资金支持。学校先后得到了台湾远东集团、连云港移动公司、市县团县委及社会热衷公益事业,回报教育的爱心企业的资金支持和学校硬件改善建设,为我校教育教学及行知文化特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时序进度:
1.第一阶段(2013.5--2013.12)
(1)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基地教学环境。加强课程情境、课程实施载体的建设,形成充分展现科学思想、学科思维、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的特色明显的课程基地教学环境。
(2)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加各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3)探索课程评价的内容,方式与过程,初步形成课程评价体系。
(4)成立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拟定基地建设方案,参与课程设置,关注实施情况。有一定经费投入,保障课程基地建设方案顺利实施,并初步建立课程实施管理模式。
2.第二阶段(2014.1--2014.12)
(1)打造优势学科教研质量,丰富并完善课程的实施。
(2)充分挖掘教师特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积累课程资料,包括课程目标,教学有效性策略,活动设计,学习成果等。
(3)让学生依照兴趣,有选择的参加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
(4)探索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学分制评价。
(5)加强课程领导小组的管理,协调功能,集中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改革考核制度。
(6)表彰并奖励在课程建设上有显著成绩的教师,动员全体教师投入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形成浓郁的教学氛围。
3.第三阶段(2015.1--2015.9)
(1)形成各自的特色学科,使之成为学校亮点。
(2)整理撰写特色学科的课程资料,形成校本课程。
(3)改变原有学习方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4)完善学分制评价,能多方面,多渠道的评价,形成评价体系。
|
五、申报意见
校内组织申报情况及申报意见
|
根据学校多年来的办学特色,学校聘请相关学科课程专家及我校部分教干、骨干教师参与论证,一致认为:“行知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互动生成和参与体验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教师的专业提升、学校的快速发展。
同意推荐“行知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申报连云港市第二批基础教育课程基地。
(盖章) 2013 年 4月 28 日
|
县、区教育局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市教育局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