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基本情况
赣榆县塔山镇第二中心小学,位于风光旖旎的江苏省第二大人工湖塔山湖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子贡山前,周边地域资源丰富。学校占地62.5亩,学区内现有35个教学班,1553名学生,119名教职员工,专任教师90人,其中大专学历15人、本科学历56人,小学高级教师63人,中学高级教师2人。教师队伍中有市骨干教师4人,市优秀园丁5人,市师德模范2人,县师德模范6人,县优秀班主任15人。
多年来,学校结合山乡实际,以“走行知之路,育创新人才”为办学目标,以“上善若水,自强不息”为校训,以“诲人不倦”为教风,以“学而不厌”为学风,积极打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职工群体,探索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养成教育,为孩子寻找属于自己成长的支点,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行知文化”特色。学校现已有行知生活、经典诵读、跆拳道等特色活动。
现如今,特色之树孕育勃勃生机,特色之花盛开繁茂枝头,丰收硕果香飘满园。
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行知实验学校、江苏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集体、江苏省学陶研陶先进集体、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江苏省陶研课题优秀中心课题组,原国家督学江苏省教委主任周德藩和中国十大师德模范、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南京行知实验小学校长杨瑞清亲临学校调研指导学陶师陶工作,并在考查后分别为学校现场题词“走行知之路,育创新人才”、“并肩走在行知路上,携手创造精彩人生”,先后又被评为中国小记者站、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组织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中心》实验学校、连云港市教育学会优秀团体会员单位、连云港市书香校园、县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先进单位、县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县青年文明号、县巾帼示范岗、县优质生源输送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特色优势
(一)改革创新实践,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经验积淀。
学校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根据校本实际,经过反复酝酿和论证,确立了“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于2003年创建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行知村,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开办了小主人广播台、小主人超市、小主人书屋、小主人调解室、交通纪律监理所、爱洁环卫所、小主人求真报社、动手动脑娱乐园、小主人储蓄所、小主人书画院等部门,各部门在顾问教师的指导下,由小村民自主策划,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自主组织实施。旨在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人的生活力、创造力、道德力、体力以及个人爱好特长等方面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潜能,以追求有差异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恰好吻合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具体的实践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1.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发展特色教育。
我们以“生活教育”为主线,以课题为形式将“生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行知村的模拟社区生活交流、低段语文的开放性识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作文、生活情景数学、生活情景英语、游戏性体育活动……让我们感到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教材。
我校课题《电影课程与语文诗意研究》在中陶会批准立项。《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创建生活教育特色的农村小学研究》被立项为市“十五”重点课题,《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培养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研究》被立项为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我们以生活教育要求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生活性课堂教学研究、学科整合拓展研究、学生活动生活性研究。
2.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构建特色课程。
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所以,课程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砍掉学科内容的繁、难、偏、旧,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学,读身边的语文,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获得合作的乐趣。我们在研究中,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改革课堂教学,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树立开放的意识,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引导广大教师摒弃课堂教学的种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放学生的生活空间、心理空间和思维空间等,引进时代内容,变课堂小天地为天地大课堂,变学生单纯的听为眼、耳、脑、手、口结合,如以故事、演讲、小品、图画、游戏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实验发现式、质疑讨论式、小组辩论式、实践练习式、游戏表演式和体验感悟式等方式,把课堂变成再现丰富生活、创造生活的舞台,将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达到“立足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目的,使得开放课堂、走向生活、培养实践能力成了一个进行中的事实。我校校本教材《行知》、《与经典同行》获县中小学校本课程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
3.以多元活动为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就离不开“做”,“做”是学的中心,“做”是教的中心,没有了做,就没有学,就没有教。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就是要把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陶行知早年即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在此理论指导下,学校组织开展了多种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其中有我们每年开展一次的“小主人系列竞赛”、“小主人广播台”的才艺展示、“小主人书屋”的读书演讲比赛、“交通纪律监理所”的安全系着你我他的擂台赛、“动手动脑娱乐园”开展的各类动手动脑类比赛及“小主人书画院”的书画比赛等等。全校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参与比赛或观看。每次组织活动,校园就成了锻炼和展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舞台,喝彩声、乐曲声、加油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
4.以社会实践为纽带,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是大学校、大课堂,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观点。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要求粉碎形式的束缚,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拆除,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正如他所说:“生活与生活磨擦,才能起教育作用。”为了更好地弘扬、实践“生活教育”理论,形成学校特色,学校在深入思考、反复论证研究的基础上,着力寻求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提出了“把社会带进校园,让学校走向社会”的响亮口号,打破学校和社会的壁垒,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感受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学校结合山区生源特点,规范安排学生早晨、中午早到校时间,开放行知村各活动室,在活动室成员组织及顾问老师指导下积极开展动手到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接触社会生活,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发展综合能力,既让山区留守儿童在校安全有保障,又使学生的文化视野得到开放,促进了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有效培养。
陶行知指出:“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生活教育的范围很广,而我们行知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探索与研究取的则是一个“点”,为学生搭建个性教育的平台,对于构筑多彩生活教育课程这只是一个起步、一种探索。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博采众长,努力工作,积极拓展,进一步领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髓。
(二)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助推课程教育的长效发展。
1.良心从教,爱心育人。近年来,学校注重师德建设,并创造性开展了一些细小的,却卓有成效的举措:明确提出了“良心从教”的主题,看起来好像要求很低,其实真正做到了,就做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校鼓励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体验写教师格言,进行征集评选,并制成标牌,挂在办公室,让身边的人影响身边的人;将教师的事迹写成诵读诗文,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诵读比赛,让教师在诵读过程中看到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连云港教育博客中建立行知路上博客群,鼓励教师写教育教学感受或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等等。
塔山二小这个教职工群体,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心手相牵,团结互助,乐于奉献,涌现了大量鲜活感人的事迹,为山乡教育做出了贡献,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称赞,《并肩走在行知路上》师德诗文在全县巡回诵读,2011年10月,学校被教育局授予师德宣讲团会员单位。
2.勇于探索,乐于研究。
态度决定成败,观念导致兴衰。我校教师在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情怀的熏陶下,本着对教育负责,对每个孩子人生成长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施,全面熟悉并掌握学科驾驭技能,深刻汲取学科先进教育理念,在积极实践中大胆探索与研究。学校曹游、韩桂霞、田锦艳、张蔷等6位教师积极参加了连云港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序列化培训,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曹游、张蔷等4位教师在县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一二等奖,曹游老师在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课评比中获二等奖,曹游、韩桂霞、田锦艳、马玉娟等8位教师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县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获一二等奖。
(三)特色地域资源优势,促进课程教育整合,厚重行知教育课程内涵发展。
我校周边教育资源丰富,有水绿如蓝的塔山湖,玲珑秀美的子贡山,国魂长存的抗日山,水鸟纷飞的青口河,规模宏大的养殖场、柳编厂等。学校依托这些生活教育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了爱家乡、爱环境,讲卫生、爱读书、爱学习、爱祖国、爱劳动的实践教育活动。我校马玉娟、田锦艳老师设计的案例《预防甲流,我们在行动》获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案例评选一等奖,曹游、王兵老师设计的案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获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案例评选二等奖,曹游、马玉娟组织的《保护塔山湖,我们在行动》综合实践活动获县活动成果评比二等奖,张起善老师撰写的《村童添灵气,书香溢校园》获县首届学校“创新与特色”教育论坛论文评比二等奖,樊前声老师撰写的《走进生活教育,提升内涵发展》获县首届学校“创新与特色”教育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
三、项目基础及目标内容
项目基础:
1.师资结构合理,适应课程研究与发展需要,有助于推动课程基地建设与发展。我校教师队伍中现有市骨干教师4人,市优秀园丁5人,市师德模范2人,县师德模范6人,县优秀班主任15人,基本功(专业技能)竞赛市一等奖2人,县一等奖10余人,县二三等奖40余人,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成果在市县获奖4项。
2.行知教育文化氛围浓厚,有效促进课程建设内涵发展。
学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墙壁、板报、宣传橱窗、文化长廊、文化标牌等宣传行知教育思想;开辟了学校行知广场,“华夏一脉”文化墙,落成了陶行知塑像;编写了行知教育校本教材《行知》,并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时间积极实施教学。浓厚的“行知文化氛围,使师生的思想浸润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让行知思想成为学校发展的文化,使行知文化成为了全体师生健康成长的思想,学生在行知文化的影响下积极探索,主动实践,逐步形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优良习惯。
3.多元建构,在教育中学会生活。我们以“生活教育”为主线,以课题为形式将“生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行知村的社区模拟、低段语文的开放性识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作文、生活情景数学、生活情景英语、棋艺竞赛、跆拳道特色体育活动……让我们感到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教材。我校的实验课题《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创建生活教育特色的农村小学研究》在连云港市“十五”课题规划中立项研究,成果显著。实验课题《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培养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研究》在江苏省“十一五”课题规划中立项研究,并已取得显著成果。
4.构筑活动平台,在生活中开展教育。学校于2003年利用闲置的大约1500平方米的房舍院落,在院内创建了学生实践活动基地——“行知村”。根据“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的原则,“行知村”设立了小主人书屋、小主人超市、小真人报社、交通纪律监理所、爱洁环卫所、小主人广播台等综合实践活动各部门。“行知村”结合学校教育和学生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活动的开发与实践,寓素质教育于活动当中,提高了学生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校园行知村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行知文化,2006年5月,被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命名为江苏省行知实验学校。行知村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活动平台的搭建,为深入开展学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过程经验。
5.富有特色的校内外生活教育资源,彰显行知教育的文化内涵。我校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塔山湖畔,底蕴深厚的子贡山前,西傍国魂长存的抗日山,东临水鸟纷飞的青口河,身处规模宏大的养殖场、柳编厂边缘……这些生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行知教育课程的建设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搭建了多元活动的平台;厚重的校园行知文化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着每个孩子的人格,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通过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以社会实践为主体,组织学生参加关心老人、走进敬老院,抗日山远足,塔山湖水资源调查、“保护塔山湖,我们在行动”等系列活动,为我校行知教育活动课程的理论探讨与过程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活动载体。
目标内容:
继续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养成教育。以行知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创建为依托,让社会与生活进入校园,寓养成教育于学生实践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管理、创新、竞争意识。
1.建设行知文化社会实践基地,深度挖掘、践行行知教育思想。学校将结合地域特点,多方协调,积极筹建行知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引领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训练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管理意识、竞争意识,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切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成为勤学守纪、文明进取的小主人。
2.开展学科整合拓展研究。
回归生活的教育注重生活世界的整体性特征,而这种整体性特征反映了各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课程改革应该突出整体性特征,在课程设计上开展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加强综合性。通过各类课程的统整,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对学科课程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经验,使教育与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促使教育真正向生活回归。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研究,沟通生活与课本、校本教材与学生的认知联系,以现实生活(学生活动)为基础,以加强受教育者在道德、艺术、生活保健、科学、历史人文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等方面的个性培养,以人文素养整合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
3.开展学生活动生活性研究。
社会是一所学校,社会的内容即学校教育内容,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他主张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有现实成效。
学校将围绕塔山湖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了解塔山湖的发展、调查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依托各种节日,开展小真人活动。学校将根据不同的节日制定不同的教育活动内容。如:三月份,针对“学雷锋、植树节、三八妇女节”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及爱护环境教育;清明节组织学生开展“探寻清明文化,唤醒传统记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烈士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勇敢、爱国的品格;十月份,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祖国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爱国热情等。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要组织“淘宝”活动。要求同学们把自己带来的玩具、文具、书本等物品摆摊“叫卖”,通过活动方案制定、活动的指导、过程实施策略研究等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社会与学校的接轨。
4.文化注入,环境育人。
联系校舍改造,尽可能将教育理念融入建筑,打造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将新建的校舍体现徽式建筑风格,将校园主色调定为青色、白色。通过独青石长路、大块石台阶、行知广场、彩鱼游戏的心池、小桥流水、曲水流觞、激发个性想象的“仁智石”、气势恢宏的《华夏一脉》仿铜文化浮雕墙、行知诗画墙、近百米的青石棋盘路、动感十足的操场文化、温馨而又个性的校园广播提示语……尽可能让校园浸润在“行知文化”的氛围中,以个性化、特色化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发挥育人功能,将有形无形、有声无声的教育资源物化为学生人格熏陶的催化剂,荡涤孩子心灵的清洁剂。
透过人本的陶冶、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让塔山镇第二中心小学的孩子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在实际动手中提升自主学习、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形成将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优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