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时间:2010-10-28 15:56来源:未知 作者:网事如风 点击:
范丽方、...·《江西教育·教学》2010年06期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十二册。 【教学过程】 一、猜题中揣意 1.填空:(板书风筝,齐读)说说有些什么样的风筝?(自由的、漂亮的、栩栩如生的) 2.猜题:(把课题补充完

范丽方、... · 《江西教育·教学》2010年06期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十二册。
  【教学过程】
  
  一、猜题中揣意
  
  1.填空:(板书“风筝”,齐读)说说有些什么样的风筝?(自由的、漂亮的、栩栩如生的)
  2.猜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课题给予的是“理想”一词,请大家猜测一下,课文会赋予风筝什么含义呢?
  【设计意图】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眼,而又常常被学生忽略,猜一猜,揣摩一下,可感知题目的精心,也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在习作上的通病是不会精心取题,不懂得含蓄地将题目与文章的主题融合,所以平时的阅读教学应充分关注这一点,适时利用教材的优势顺势引导。
  
  二、浏览中明构
  
  1.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再看看内容与我们的猜测相同吗?
  2.明确内容。文章是写什么的?(写人)写人的文章却以物为题,以前也学过这样的课文,有什么特点?(物与人之间一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浏览课文。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事来表现,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⑴概括事例:笑谈腿疾;板书;放风筝。
  ⑵归纳分段:前两件事可归在一起,同为刘老师的“工作”部分,“放风筝”为他的“生活”部分。(对应段落分段)作者在选材的时候既关注了刘老师的工作,又关注了他的生活,你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与内容,明确选材时既关注工作,又关注生活,更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对比学生习作情况时的选材单薄,从篇章的布局结构上有一个较好的指导作用。
  
  三、赏景中循路
  
  1.赏景。看看文章是怎样引出刘老师的。(读1~3自然段)(明确不属开门见山,而是由景引出,娓娓道来)
  2.循路。(出示三个拟人句)⑴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特点?⑵这三个拟人句能不能调换?(明确作者思路清晰,由春景带出风筝,然后由风筝引出人物,自然含蓄,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仿说。你的一个好朋友在秋天的季节离开了你,你想起他,可以怎么写?
  【设计意图】一个典型的触景生情、见物思人式的开头,在赏景中及时抓住练笔的机会,明确思路后创设情景让学生仿说,为最后练笔作了指导和铺垫。教学的资源一旦被发现要及时充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用足文本,真正体现“用教材”。
  
  四、悟情中得法
  
  1.学习“笑谈腿疾”。
  ⑴介绍人物。(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读着作者的介绍,你心头涌起的是怎样一种情绪?(深深惋惜其不幸)
  ⑵体会内心。然而刘老师本人却是这样说的——(齐读刘老师的话)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文中的“只是”两字可用“致使”,为何刘老师用“只是”?(从一份宽容中感受到人物的乐观、开朗、自信)
  ⑶“酸涩”勾连内外。字面理解:这里有一句“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何谓“酸涩”?
  勾连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曾经心里泛起过酸涩?(启发拍毕业照时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的体会)那么文中的同学们又为何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呢?(为刘老师的不幸惋惜,同时被他的开朗、乐观而感染,内心十分复杂)
  ⑷小结提升。仅有描写刘老师的语言和外貌的片段可以说“泛起酸涩的感情”吗?(明确作者选材的精心,只有将两个片段放在一起,才能这样说) (责任编辑:网事如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