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连云港市徐山中心小学 >> 教育科研 >> 校本培训 >> 正文内容
三角形的认识( 1 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2 、使学生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会测量或画出指定边上的高,能根据三角形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分组准备 4 根不同长度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画三角形
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三角形?(指名学生说)
提问: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试试看。
学生动手做,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先让学生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方法)
小结:这些图形虽然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制作的方法也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
提问:三角形有几个角、几个顶点,几条边。指名学生上来说一说。
小结: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角、三个顶点和三条边。
二、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组活动
要求:每组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 4 根小棒,任选其中 3 根围成
一个三角形,看看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学生围,教师了解学生围的情况。
全班交流:你选用了哪 3 根小棒围三角形,结果怎样?
板书: 10 、 5 、 6 行
6 、 5 、 4 行
10 、 6 、 4 不行
10 、 5 、 4 不行
提问:任意选择的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小棒,这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 1 题要求学生以图上的点为三角形的顶点。
学生画完后实物投影展示。
第 2 题明确题目要求后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理由。
第 3 题
引导学生用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 3 边的特征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上一篇:分数加法 教学设计
下一篇: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及评析